端午节挂咸鸭蛋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
端午节挂咸鸭蛋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
传说很久以前,天上有个瘟神,每到端午节都要溜到下界害人。受害者多为小孩,轻则发烧厌食,重则卧床不起。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,祈求消灾降福。女娲找瘟神论理:“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。”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,便问道:“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?”女娲一笑:“每年端午节,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,不许你胡来。”
从此,端午节挂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。每到这天,母亲们便将咸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,祈求平安。后来,挂蛋习俗发展为相互送蛋,为送蛋送福气之意。民间还有结婚、生小孩、满月送“红喜蛋”,上岳母家送皮咸蛋等习俗,都是图个吉祥圆满。
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
捉蛤蟆、采茶
端午节的风俗很多,有的地方的人们,除前面介绍的外,还有捉蛤蟆、采茶。端午节这天,早早起来,到河边、池塘边捕捉蛤蟆,然后再向蛤蟆嘴里吹进一锭墨,再将蛤蟆带回家,悬挂在屋梁上、或其他背荫的地方,慢慢晾干,做成“蛤蟆锭”。这是一种具有消肿、清热、解毒效益的外用药。小孩子起痒腮(腮腺炎,一种传染病)或人们身上长什么肿痈疙瘩,涂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锭,渐渐会消肿祛炎。有意思的是,到了端午节这天,蛤蟆好像知道人们要捉拿它们似的,都纷纷躲起来了,就好像七月七早晨看不到喜鹊,据说是为牛郎织女会面搭桥的传说一样。于是,人们便总结出“蛤蟆躲端午”这句俗语。其实,蛤蟆躲藏起来是气候变化引起的。
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,端午节这一天,有早晨采茶、散步的习俗。茶树生长在南方,南方人可采茶。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.没有茶树,但人们也要在端午节时自己采制山茶。端午节早上,有些人将能吃的嫩树叶、嫩灌木叶、嫩中药叶(如构祀)采来,经过几一燕几晾,阴干后就是农家自制的端午茶叶了。这种茶叶虽不能和龙井、铁观音、碧罗春等名茶相媲美,但喝起来倒也清新飘香,蛮有味道的。
送瘟神
送瘟神习俗也就是送走人们厌恶的“瘟神”,这种习俗有历史渊源,也包含着不同的民俗禁忌。这种禁忌、祭祀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。
神与人一样也有善恶之分,在许多的恶神之中,瘟神是人人憎恨的“眼中钉”。由于古代烈性极强、传染性极快的瘟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,所以人们对传播这些疾病的恶鬼深恶痛绝。
不过,由这些恶鬼充当的瘟神历代有不同的说法,也就是说,瘟神这一职位历代不断更换。
传说中,第一代瘟神由颛顼帝的三个儿子充当,《搜神记》卷一六记载:“昔颛顼氏有三子,死而为疫鬼:一居江水,为疟鬼;一居若水,为魍魉鬼;一居人宫室,善惊人小儿,为小鬼。于是,正岁命方相氏,帅肆傩以驱疫鬼。”这就是说,颛顼氏的三个儿子都干了瘟疫鬼这同一差事,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,行凶作乱,给人们制造了不少麻烦,成为驱逐遣送的对象。晋代以后,隋唐时民间有以赵等为五瘟神之说,据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载,这五瘟是“春瘟张元伯、夏瘟刘元达、秋瘟赵公明、冬瘟钟士贵、总管中瘟史文业”,他们分别“身披无色袍,各执一物:一人执勺子并罐子,一人执皮袋并剑,一人执扇,一人执锤,一人执火壶”。当年,隋炀帝觉得对他们毫无办法,于是将他们封为将军,五月五日作为规定的祭祀时间。后来,道教将这五瘟神作为匡复真人的部将,这样,五瘟神就归入了道教的神系。
贴挂朱符
古时候,尤其是自宋朝以后,在端午节有不少地方的道士,沿门兜送朱符—即画有天师、钟馗、财神、姜太公像及画有聚宝盆、摇钱树的中堂,辟五毒的符咒并盖有朱印的黄纸。因上有朱红的印章,所以才叫“朱符”。据传,贴挂朱符可以镇妖祛邪。所谓“朱印”即是指地方的官印。古人认为,巡抚、知府、知州、知县等地方官的印有一定的降妖伏魔的威力,他们统管着老百姓,他们使用的印是其权力的象征,哪怕是妖魔见了也会惧之三分。而威力最大的“朱印”是带有“灵”字的官印,如安徽的灵壁、河北的灵寿、河南的灵宝、山西的广灵和灵石、甘肃的灵台的官印。因此,有些道人要想方设法买通掌管印信的地方官吏,把这些朱色大印盖在印有钟馗、天师等神像上和写着“天师之宝”的黄纸上,制成“朱符”,于端午节前高价到处兜售。
拉露水
在一些地区如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一种独特习俗,就是拉露水。 在端午节这天一大早,人们纷纷拿着毛巾等物到野外野草茂盛的地方,用毛巾沾取野草上的露水,然后再用毛巾给小孩子擦脸,据说可以治眼病。 其实,从本质上来说,这一习俗也是一种采药之俗,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。 早在周代,就有“五月五日,蓄兰为沐”的做法,屈原的枟楚辞桦中也有“浴兰兮沐芳华”的诗句,说明此种习俗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端午节一大早,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。 孩子们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,用手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洗脸。 大人则牵着牲口,到沟边夼旁,一边拉露水洗脸,—边看牲门啃嫩草,据说牲口吃了端午带露的嫩草,不得杂病。 旧时,沟夼都归私人所有,平时任何人不得放牲口,但端午例外,不论牲口吃了谁家地堰夼边的草,都不计较。 有些人还把沾湿的毛巾带回家中,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、胳膊和脖子等处,说是擦了不会生疮。 有些地方则是到麦地里拉露水,天刚蒙蒙亮,大人们(多数是妇女)便带着孩子来到野外的坡地里。 这时的麦子已有一尺多高,绿油油的一片清新。 大人们用手绢在麦苗或青草上拉来拉去,不一会儿,手绢就湿漉漉的了。 大人便用这被露水打湿了的手绢给孩子洗手、洗脸。 给孩子洗完后,大人也要洗。 特别是妇女们洗得十分认真,据说,用露水洗过的肌肤,会更加细嫩,青春永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