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有什么趣味风俗 端午节鲜为人知的传统习俗

开心日历

请输入关键词:

端午节

端午节有什么趣味风俗 端午节鲜为人知的传统习俗

端午节有什么趣味风俗 端午节鲜为人知的传统习俗

挂荷包

在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或节日早晨儿童身上要挂荷包。荷包,又叫香包,各地样式不尽相同,大致要由老虎、彩色缠粽、缠线、彩荷包四样组成。荷包大小不一,大的可装人火镰、香料、烟丝等,小的与杏仁差不多,可作为一种装饰品。荷包大多制成如意形。但也有作成寿桃、蝙蝠、柑桔、·小鸡、昆虫、花朵形,据认为端午节,小孩子胸前挂上一个荷包,或再加上一个用麻编的小扫帚、簸箕,可以起到避邪保平安的作用。

与挂荷包同时流行的节俗,是拴五色线+五色线,古时称之为“长命缕”、“续命缕”、“辟兵线”、“五色丝”、“百索”。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节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系线的时候,禁忌儿童说话、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—‘场大雨时或第一次洗澡时,抛到河里被河水冲走。这样,戴五色线的儿童即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将五色线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
挂老虎头

对小儿来说过端午节另还有一种风俗,就是编虎头形铜钱,挂在小儿胸前,称作“老虎头”;还有的给小儿肚兜上彩绣虎形,称作“老虎肚兜”。以示其服猛。

在民间,五月被称为恶月,五月初五更是恶中之恶,此时人们极易受到各种病菌、邪鬼及毒虫的伤害。与成年人相比,儿童由于身体娇弱,因此更易受危害。为此,人们想出了一系列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给孩子穿“五毒兜”与系五色丝就是两种非常普遍的传统习俗。此外,带榴花、带符及穿绣有五毒的鞋子等方法,据说也可以起到保护孩童的作用。因此,在旧时端午节这天最快乐的恐怕当属孩子了。因为这一天,他们可以换上新衣服,手上、身上还会佩戴上一些特殊的饰物。

小孩子虽然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,但却都能领略到端午民俗的特殊魅力。

缠五色线

五色线,又被称做“长命缕”、“拴命线”、“五丝”,旧称“五索”。据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记载:“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名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。”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已有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五彩线就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编成的线,这五种颜色是指青、白、红、黑、黄,从阴阳五行学说来讲分别代表木、金、火、水、土,同时象征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,蕴含着五方神力。在元代以前,因没有棉花而用五色丝,所以叫做五丝。后来棉花普及后,就以棉线代丝,所以被称作五色线,但在一些地方,却仍保留着五色丝的名字。系五彩线有讲究,可以系在手腕上,也可以系在脚腕上,但是要男左女右,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。系线时,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,所以大人们通常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,悄悄给孩子系上。而系上的五彩线想要摘下也是有讲究的。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,压在石头下面,大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“圣虫”(蛇)爬走,灾病也就随之带走了;也有人说摘下的五彩线要放在雨水中冲走,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。

流传在河南荥阳地区的一首名为枟五色线桦的歌谣,就描述了带五色线的各种功用:

五色线,戴脖上,一年到头保安康。

五色线,样样全,五福临门保平安。

白银条,黄金条,红线穿,绿线绕,五福临门人逍遥。

挂彩纸葫芦

端午节在家中悬挂彩纸葫芦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习惯,其来历无从考证。有一民间传说,天神要降灾于某一村庄,打算于五月初五这天从空中向村中投撒毒药。村中有一善良的青年,天神不愿让他受牵连,便提前教给他避灾的方法,即在那天日出之前做一些纸葫芦挂在门窗、檐下,就可躲过此难。善良的青年人不顾泄露天神的天机会变成石人的告诫,将此消息告诉了全村人。结果,家家都悬挂起了纸葫芦。五月初五这天天神撒的毒药全被这些纸葫芦收了进去,村里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。可是,泄露“天机”的青年却于当日化为了一尊石像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从此便兴起端午挂纸葫芦的作法。纸葫芦是用各色彩纸折叠而成,有方、圆、菱形、四角展翅等多样形状。葫芦下面缀着纸穗,十分精巧美观。每逢端午,家家户户,门前、院内、檐下、室内到处葫芦飘荡,五颜六色,鲜艳夺目,洋溢着一片节日的喜庆气氛。

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
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独具风貌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

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