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初八为什么要过腊八节
原因
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、感谢祖先和神灵(包括门神、户神、宅神、灶神、井神)的祭祀仪式,夏代称腊日为“嘉平”,商代为“清祀”,周代为“大蜡”。因在十二月举行,故称该月为腊月,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。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。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,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,后来东汉佛教传入,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。
来历
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”
在早期,中国人在腊月初八这天过的是“腊日”节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称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。”腊日是祭祀的节日,在先秦时已形成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中有这样的说法:“十二年,初腊。”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,位于西部的秦国仿效中原地区风俗,第一次举行了腊祭。
更早的时候,腊日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,即古人所说的“腊有常月而无常日”。汉朝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“腊日”,即《说文·肉部》所谓:“腊,冬至后三戌,腊祭百神。”
从历书上查一下,即可知道“第三个戌日”是哪一天。以2015年来说,冬至是阴历十一月“壬申日”,冬至后第一个戌日是阴历十一月十四“甲戌日”(2015年12月24日),第二个戌日是阴历十一月二十六“丙戌日”(1月5日),第三个戌日是阴历十二月初八“戊戌日”(1月17日)。可见,“第三个戌日”即腊日,正好在腊月初八这天。
“第三个戌日”是汉朝的规定,别的朝代大多是根据各朝的五行属性来确定的。南北朝时,南朝一度将腊日固定在阴历十二月初八;唐朝则是“以大寒后辰日为腊”
各地风俗
陕北
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,熬粥除了用多种米、豆之外,还得加入各种干果、豆腐和肉混合煮成。通常是早晨就煮,或甜或咸,依人口味自选酌定。倘是午间吃,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,全家人团聚共餐。吃完以后,还要将粥抹在门上、灶台上及门外树上,以驱邪避灾,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。民间相传,腊八这天忌吃菜,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。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,分“五味”和“八味”两种。前者用大米、糯米、花生、白果、豆子煮成。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、豆腐、萝卜,另外还要加调味品。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,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。
甘肃
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、蔬菜,煮熟后除家人吃,还分送给邻里,还要用来喂家畜。在兰州、白银城市地区,腊八粥煮得很讲究,用大米、豆、红枣、白果、莲子、葡萄干、杏干、瓜干、核桃仁、青红丝、白糖、肉丁等煮成。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、灶神、土神、财神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;再分给亲邻,最后一家人享用。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“素腊八”,吃大米稠饭、扁豆饭或是稠饭,煮熟后配炸散子、麻花同吃,民俗叫它“扁豆粥泡散”。
宁夏
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、黄豆、红豆、蚕豆、黑豆、大米、土豆煮粥,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“麦穗子”,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“雀儿头”,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。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,不吃菜。
青海
青海的西宁人,虽是汉族人居多,可是腊八不吃粥,而是吃麦仁饭。将新碾的麦仁,与牛羊肉同煮,加上青盐、姜皮、花椒、草果、苗香等佐料,经一夜文火煮熬,肉、麦交融成乳糜状,清晨揭锅,异香扑鼻,食之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