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为什么有赛龙舟
赛龙舟明清时期已盛行
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,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。关于赛龙舟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,有祭曹娥、祭屈原、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之说,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。
龙舟和龙有什么关系?
在珠江三角洲地区,对赛龙舟的起源有着这样的说法,南宋末年,宋少帝被元军追赶,从福建乘一艘数十人划动的长船到达珠江三角洲。皇帝被认为是天子,是龙的化身,人们便把宋少帝乘坐的长船称为龙船。后人为纪念此事,在长船上装上龙头,依照皇帝所乘长船的装饰,插上罗伞幡旗,并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。直至明清时期,端午赛龙舟已是十分盛行的民间习俗。
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中详细记述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:“五月时,洪流滂沱,放于百里,乡人为龙舟之会;观者画船云合,着尾相衔,土女如山,乘潮上下,日已暮而未散。”由此可见,明清时期端午赛龙舟在广东已是十分普遍的民间习俗。
从最初的草艇到如今的龙舟,张槎的龙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。据说,张槎的龙舟活动最早可追溯到400多年前,那时张槎村就有赛龙舟的习俗,当时赛的是彩龙。在张槎村内有一个叫“龙船涌”的地方,即如今张槎街道大会场北边。近百年前,扒彩龙活动因故停止了。
龙船会 好热闹
佛山各区民间赛龙舟,形式上分为游龙和竞渡二种,各具特色。游龙轻摇慢弋,则重观赏性;赛龙竞渡比拼速度,则重操作技巧。
民间龙船会十分兴盛,龙船会歌谣在民间广泛流传:
“龙船扒入涌,大把姑娘睇老公”
(俗语“大把”,很多之意;睇,看之意;“老公”,即丈夫)
“龙船扒入窦,大把嫩仔睇老窦”
(俗语“嫩仔”即小孩;“老窦”即父亲)
“龙船扒得快,明天好世界”
佛山龙船会,以“踩龙船”出名。佛山郊区河涌狭窄,民间别出心裁,以鱼塘作龙船景场所,独创“踩龙船”技艺。禅城区张槎大江乡的踩龙船远近闻名,独具特色,既新鲜又别致。大江乡踩尤船,是选精壮汉子,站在龙船头和龙船尾,以韧力和耐力踩得龙船一升一沉,如波似浪,水花飞溅,别有一番景致。龙船会期,除本乡乡民外,附近各乡,海外及港澳同胞都来赴会。
据《九江儒林乡志》记载:“乡人每夏五月,必斗龙舟。”时至今天,赛龙舟的习俗在南海九江镇仍在延续。来自九江的朱石明从小喜欢龙舟运动,接触龙舟已有60多年,回想起儿时参加的龙舟盛会,仍历历在目。 “当时我只有十岁,由于小孩子不能上船,只能和小伙伴在岸边追随着龙舟奔跑,但也十分兴奋。”朱石明介绍,除了举办龙船大赛外,龙船还会到处游弋,到关系好的邻村拜访,主家村必以礼相迎,宴请客人,而这些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。“现在的龙舟盛会比过去更加热闹了。”
龙舟习俗 好看好玩
龙舟饭:吃的是乡情,图的是意头
龙舟饭是龙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。过去吃龙舟饭没有固定场所,通常是龙舟扒到哪里,龙船饭就吃到哪里,有的人会送饭给扒龙舟的人。而龙舟饭也分几种,不同的场合会吃不同的龙船饭。至于菜式,多半有榄角烧肉,意为出头露角的好意头。
龙母诞:拜龙母、看龙船、吃粽子
说起龙舟文化,龙母诞不得不提。据了解,龙母诞距今将近二百年历史。五月初八的龙母诞辰,在黄岐地区过去叫乡例,有龙舟竞渡、醒狮表演,以及搭台做大戏、筹款等盛大会景,俗称扒龙舟、吃龙船饭、洗龙舟水、吃五月粽。过去龙母诞,河上画舫无数,船头船尾点着汽灯,汽灯周围挂有洋灯垂,洋灯垂五颜六色,每只船就用跳板驳接互通,供游客上船参观,各路龙狮在艇上献艺采青。
广佛情:盐步、泮塘龙舟结契数百年
盐步老龙被称为珠三角最年长的龙舟,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,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。盐步老龙龙头上安装着一对真鹿角,留着长长的白须,俨然一个威严、德高望重的长者。
盐步老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要数它和“契仔”广州泮塘龙舟的渊源故事。相传明朝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的端午节,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因比赛而“结契”,盐步龙舟做了“契爷”,泮塘龙舟做了“契仔”。从此,盐步老龙和泮塘龙舟密切往来数百年。
说祝福:端午不能祝快乐?
有人说,“端午节不要说快乐,要说安康”。其实“端午节快乐”和“端午节安康”的争论这两年反复被提起。有人说端午节屈原投江是一个悲壮的日子,不能说快乐;另一方则说端午不止是纪念屈原,还有划龙舟、包粽子,是一个欢乐的日子。
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解释,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。虽然纪念屈原,但也有祛病祝吉祥,让大家快乐的意义。乐观和开朗,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。无须太拘泥。所以,端午快乐也好,端午安康也好,你喜欢用哪个都可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