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时节花事安排

开心日历

请输入关键词:

大雪节气

大雪时节花事安排

大雪(十一月节)于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开始。此节气的候应为:鹞鸥不鸣、虎始交、荔挺出。时至大雪,我国黄河流域已见积雪。那么这个时节应该怎么安排花事呢?

大雪节气特征

进入大雪节,天更冷雪更大,寒风阵阵吹,雪花处处飘。大自然是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的景象。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雪节平均气温1一3℃,降水量l一5毫米。黄河流域12月初开始积雪;积雪终期在2月下旬至3月初。北京地区12月平均气温为-2.8℃,一般年份12月中旬冻结土层10厘米。北京地区大雪节雪量也不大,12月平均降水量只有l,6毫米。我国降雪最多的地方是吉林省的白头山天池,年平均降雪达142.1天,最多的一年降雪175天。

冬季雪水比夏季雨水少得多,下雪如同久旱逢甘雨,农民盼望多下雪。雪对农业有很多好处。下雪能增加土壤水分,可。以避免或减轻来年春旱的威胁。雪层覆盖土壤,热量不易向上散失,同时雪面以上的冷空气也难以影响到下层土壤。农民常说,下雪是给大地盖了:—层棉被,能使土中温度不变或少变。雪对越冬作物有防寒保温作用,有利于冬小麦、越冬根茬菜等作物的生长。雪水里的含氮量大约为雨水中的五倍,所以雪水有肥田作用。有“今年的雪水大,明年的麦子好”,“雪下三尺三,来年囤囤尖”等谚语。

大雪节后,冬小麦完全进入冬眠状态,停止生长,麦田管理要以保苗为主。冬季气温低,西北风多,风速强,空气干燥,如果麦田整地粗糙,坷垃多,底墒不足,往往会把麦苗吁抽死”。因此,防止冬小麦的干旱死苗是这个季节里很重要的工作,必要时应在麦田里增加盖土,填补田间裂缝。根茬莱盖土也能抗寒,防止死苗。

在此期间,要抓住田间农活较少的时机,进行农田基本建设,兴修水利,开展积肥造肥活动,处理秸杆,消灭越冬害虫。严寒的冬季,要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越冬,建好猪的暖圈,对产仔母猪更要加强护理。

大雪花事安排注意事项

繁衍新株:在冷室播种翌年5月开花的花毛茛、霞草。扦插翌年春夏开花的倒挂金钟、天竺葵。

栽培管理:在一般情况下,不要给花卉喷水,以免造成新叶腐烂。当环境温度低于10℃时,要给虎皮掌,用量天尺作为砧木嫁接的各种仙人球加大浇水间隔,否则极易导致植株腐烂死亡。经验表明,此时最好间隔4周左右给它们浇一次水,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植株受到损伤。如果久不降水,就要适当给户外越冬的花卉灌水防旱,从而减少枯芽、抽条现象发生。可以给仙客来等每周叶面追肥一次。

即使天气转暖,切勿将室内的盆栽花卉移到室外晒太阳。因为经过前一段管理,这些盆栽花卉已经适应了室内环境,骤然搬至室外,反而会对其生长带来不良影响,可以使春兰每天见4小时左右的直射日光,寒兰、建兰接受日照的时间应该减半,最耐荫的蕙兰则要放在没有日光直射的明亮之处,这样对植株复壮、开花正常十分有益。要将果实开始转黄的代代、佛手、金桔、柠檬、香圆植株移至通风良好的环境里,否则室内空气郁闭,乙烯积累过多会加速果实成熟而使挂果时间缩短。当变叶木、九重葛、一品红必须在室外运输时保温措施一定要搞好。

另外需注意栽培豹纹竹芋、二色竹芋、箭羽竹芋、孔雀竹芋的环境不宜低于10℃,以防其叶片特有的金属光泽受到影响,如果将它们放在20℃至30℃的环境温度中,其生长不会受到明显影响。仙客来的残花宜勤摘,此时不宜使植株结实。开始把迎春绑扎成各种几何图案或动物造型,这样当植株开花时就显得趣味盎然。剪去植株上的枯枝、弱枝、病枝、内膛枝、徒长枝、重叠枝。将室内无用之花盆、花卉培养土放在室外,既可通过风化作用提高使用效果,又能由于低温作用杀病菌,灭害虫。

大雪农事安排注意事项

大雪时节,除华南和云南南部全年无冬区外,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是皑皑白雪,东北、西北地试平均温度已降至零下10℃以下,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保持在0℃以下,冬小麦已不再生长:,民间盛传“瑞雪兆丰年”。厚厚的积雪覆盖大地,能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气温不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,让过冬的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过冬环境。但若下雪不及时,人们偶尔要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,以增强小麦越冬能力。民间还有“今年麦盖找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”的农谚。这是因为积雪融化时不但增加了土壤的温度,还为农作物春季生长储备了能量。此外,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8倍,还有肥田的作用。

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小麦、油菜仍在缓慢生长,仍要加强小麦、油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,增温保墒,清沟排水、追施腊肥,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做好准备,华南、西南小麦进人分孽期,应结合中耕施好分粟肥,搞好冬季作物的清沟排水。此时虽在严寒天气下,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时常检查,适时透气,不能把窖关闭太严,以防温度上升过高、湿度过大引起烂窖。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量地维持在较低的温度。果农修剪果树,加强果树越冬管理。就南方地区而言也要开始注重牲畜的越冬保暖事宜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