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
台湾人过春节的习俗
台湾《统一日报》社长彭绍周说,按照台湾春节习俗,大年初一这天,几乎所有人都会走出家门拜“人神”,事实上就相当于大陆的拜年。这个在台湾叫“初一开正走春,拜人神”。
彭绍周说,在台湾,正月初一清晨,家家均梳洗更换新衣,迎接新春到来。换新衣之后,先是开门焚香点灯,在神前供奉各式甜料,然后开拜、放鞭炮,名曰“开正”。然后依序向祖先牌位行礼。祭礼结束后,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贺,新的一年就由此展开。
台湾正月初一的早餐不像大陆吃饺子,而是吃“青菜”,也就是吃素菜。而且,初一这一天全天是不能吃新菜饭的,通常只能吃除夕做的剩饭菜。
初一早上吃完饭后,大人、孩子开始前往亲友家拜贺,称贺正或拜年。不过,台湾的拜年近些年并不盛,只有极亲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才往访道贺。一般人只是在路上遇见了说一声“恭喜”就算了事。对于亲友拜年,一般长辈还保留着和大陆一样原始的给压岁钱的传统。
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。台湾俗谚说:“有父有母初二、三,无父无母头斗担担”,意思是有父母的媳妇在年初二、初三会被娘家人接回去团圆,而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在婆家做事。
彭绍周说,在台湾,以前出嫁女儿必须至初五以后才能回娘家,因为初一至初五忙过年,为人媳妇得在夫家帮忙。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出嫁女儿开始于初二初三回娘家团圆了。
正月初四接神、初五隔开。在台湾习俗中,大年初四是接神日。而送神日则是每年腊月二十四,也叫小年,我国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日。在台湾习俗里,用今天时髦的话说,从送神日到接神日期间,神明在天上述职、团圆。人们为了让神明在天上能多一点相聚时间,习俗上就有了“送神早,接神晚”的做法。接神的仪式与送神有点区别,应先于初三晚上在门前广场或其他露天地方,焚烧印有“云马总马”的黄纸。第二天,也就是初四下午,再用鸭子一只,搭配三牲及清茶来祭拜、接神。
初五隔开,也就是撤供的日子。从这天起,撤除所有祭祀的供品,招待客人也不再用甜料,恢复常态生活。
初九天公生。初九这一天子时(初八午后十一点至初九凌晨一点)起,全台湾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祭典,以表达对玉皇大帝的敬意,这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春节时的习俗最主要不同点之一。
正月十五闹元宵。元宵节又名上元节。传统以农历正月、七月、十月这三个月的十五日为三元。道教以天、地、水为“三官大帝”,又称“三界公”。上元是天官赐福的日子,这天正好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,所以又有“过小年”之说。彭绍周说,自古民间就有“月半大如年”的说法,所以这一天,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,只要是中国人,都会在这一天祀神、迎神、赏花灯、放烟火。
台湾春节食俗
甜圆仔
农历腊月二十四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,与闽南的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一样。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(汤圆),粘在灶口,让灶神“好话传上天,坏话去一边”。这天还要大扫除,将家中一切“晦气”扫除掉迎新年。
春饭
除夕,在天色未晚之前,家家准备供品,准备甜桔、甜米果(年糕)、春饭、压岁钱等。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“春”字。因为闽南话“春”与“剩”谐音,意为“岁岁有余粮,年年食不尽”。此外,还要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,叫“长年蔗”,取“又长又甜、坚定家运吉利”之意。
围炉
在台湾和闽南一带,大年夜全家大小,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,叫做“围炉”。 参加“围炉”的人,不论大小,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。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,以讨吉利。围炉火锅内容有白菜、冬粉、豆腐、火锅料、肉片、贡丸、米血、金针菇、虾.....“围炉”时桌上的每样菜都是很有意思的:鱼圆(丸)、肉圆取意“三元”,象征团圆。萝卜,台湾和闽南一样叫“菜头”意为“好彩头”有吉兆之意。全鸡的“鸡”,台湾语谐音“家”即“食鸡起家”。
台湾春节好去处
1、故宫博物院
建议下午来玩,因为下午人比较少,喜欢文物的朋友可以逛一个天,早上可以去士林官邸。在结束完故宫的参观后去士林夜市吃小吃。故宫博物院超级多霓虹人,馆很小,但是每一件都是精品,非常值得一看(用青年壮游卡或者国际学生证可以半价)
不建议在故宫晶华吃,个人觉得一般。宝鼎牛肉面只能说还可以,非常白菜真的就只是吃个形。
2、士林夜市
士林官邸是原来蒋公的别墅啦,里面各种园艺非常多。士林夜市玩的比较多,吃的话不是特别推荐,他相对其他夜市游客最多,价格也会偏贵。
推荐吃的只有起司马铃薯和大肠包小肠啦。
台北大部分居民都是福建人和客家人,所以这边庙非常多,龙山寺是最出名的,香客非常多。
3、霞海城隍庙
接下来是霞海城隍庙,在台湾最老的街道迪化街里面,迪化街本身就是卖全台特产的地方,来逛的很多都是本地人,而霞海城隍庙说是全台求姻缘最灵的地方,非常多日本人特意跑去霞海求姻缘,大家也可以去拜拜哈。宁夏夜市离霞海城隍庙很近,个人觉得夜市的东西都很像,炸的烤的偏多。宁夏夜市是胡须张卤肉饭的发源地,味道不错大家可以试一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