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介绍-古人为什么重视小寒节气

开心日历

请输入关键词:

小寒节气

二十四节气介绍-古人为什么重视小寒节气

古人为什么重视小寒节气

在冬季六个节气中,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节气,有“小寒胜大寒”、“小寒大冷人马安”等说法。古人认为,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。先秦古籍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称:“雁不北向,民不怀主;鹊不始巢,国不宁;雉不始雊,国大水。”

小寒与大寒一样,在节气到来当天,喜阴不喜晴,要冷不要暖。农谚有“小寒大寒不下雪,小暑大暑田干裂”、“小寒大寒不冷,小暑大暑不热”。这两句谚语,在阐明“小寒”、“大寒”与“小暑”、“大暑”的对应关系后,也点出了冬夏两者之间在气候上的联系,即冬天雨雪少,明年夏天雨水少,往往有旱灾,即所谓“小寒无雨,小暑必旱”;如果冬天不冷,那明年夏天就不会太热,害虫多,农作物成熟度低,往往歉收。相反,第二年年景会不错,“小寒节日雾,来年五谷富”。

这些谚语都是古人对气候长期预测“岁卜”得来的经验之谈。类似的还有“季卜”,如“小寒寒,惊蛰暖”、“小寒暖,立春雪”、“小寒不寒,清明泥潭”、“小寒蒙蒙雨,雨水惊蛰冻死秧”、“小寒大寒寒得透,来年春天天暖和”等。

而小寒与大寒之间,也有气候上的对应关系,谚称“小寒不寒寒大寒”。类似说法还有:“小寒天气热,大寒冷莫说”、“小寒冻土,大寒冻河”。这些谚语,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早做准备,防冻防灾,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古人在意小寒,还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。小寒到了,寒冬腊月也就来了,此时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。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,牲畜也要加料,“人到小寒衣满身,牛到大寒草满栏。”

小寒节气还要讲究养生与食补。明代高濂在《遵生八笺·四时调摄笺》“冬卷”中称:“季冬之月,天地闭塞,阳潜阴施,万物伏藏,去冻就温,勿泄皮肤大汗,以助胃气。”又称:“勿甚温暖,勿犯大雪。”

小寒天气最冷,与小暑时讲究“伏”一样,古人一般不会选择外出。对应的字是“焐”,如“焐在家里”、“焐被窝”,讲究一个“藏”字,具体的外在现象就是“冬闲”。同时,也不会选择做易出汗的剧烈运动。

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,小寒则是“思归节”。小寒首候“雁北乡”,试想大雁都知道回归了,作为人子是不是更应该“回家看看”呢?所以,在外打拼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备动身返乡,即俗话说的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”。因为小寒一到,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——春节就不远了。

小寒节气农作物谨防五种灾害

冻害、寒害、冷害,从三者最基本区别的温度条件看,冻害发生时温度必须在0℃以下,作物遭受伤害;寒害发生时温度在0℃以上低温,作物遭受伤害;冷害是在温暖期间作物遭受10℃以上的低温影响。

从发生的地区看,冻害以北方温带为主,南方亚热带有些年份也出现冻害;寒害主要发生在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少数年份;冷害发生在全国各地,但主要是在东北地区和南方初秋季节。

从危害的作物看,冻害主要危害越冬作物如冬小麦、果树和部分亚热带作物如柑桔等;寒害主要危害热带亚热带作物如橡胶、龙眼、荔枝等;冷害主要危害喜温作物如水稻、玉米、豆类等。

从危害作物生育时期看,冻害发生在作物越冬休眠期;寒害发生在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期;冷害发生在作物孕穗、抽穗、开花、灌浆期。

从作物受害机理看,冻害是植物组织脱水而结冰,造成植株组织伤害;寒害是造成植物生理的机能障碍,严重的可导致植株死亡;冷害造成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障碍,导致作物减产。

从受害的时间过程看,冻害可以是长寒死亡,也可以是短期0℃以下受害;寒害受害过程时间较长,一般需有2d以上的低温天气过程;冷害受害过程的时间长,一般在3天以上的低温天气。

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,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,地表温度骤降到0℃以下,使农作物受到损害,甚至死亡。霜冻在我国有两种情况,一是早、晚霜冻,发生在较温暖时期;二是冬季霜冻,发生在温暖地区(热带、亚热带),出现频率小,此二者都是短时间的危害。

寒潮冻害与霜冻不同,寒潮冻害发生在寒冷时期,霜冻发生在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。寒潮冻害的温度较低,一般在-5℃以下;霜冻冻害的温度较高,一般在-5℃以上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相关内容
猜你喜欢
黄历日历万年历
中国老黄历查询